
在童市镇乡村振兴与民生保障的征程中,总有一群身影用行动诠释信仰,以奉献彰显担当。他们扎根基层,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,用血肉之躯为群众筑起“安全堤坝”。虽岗位不同,却默默坚守,成为群众身边最温暖的依靠,共同书写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担当答卷。
永响村:罗友兵
“党员不带头,谁带头?”
——永响村罗友兵的“安全岛”
暴雨倾盆时,55岁的罗友兵挨家挨户排查险情,发现邻居屋后滑坡,立即将其全家转移至自己家中。随着水位暴涨,他的家成了水口组唯一的“安全岛”。“大家都来我家吃饭!”他蹚着齐腰深的洪水转移群众,支起大锅,每日煮五锅米饭,让十余户受灾群众吃上热乎饭。面对疑问,这位老党员只是朴实地回答:“党员不带头,谁带头?”洪水退去,他家灶台上那口铁锅的焦痕,成了镌刻初心的最美勋章。
“组里的事就是我的事”
——烟舟村何跃林的“调解经”
68岁的党小组长何跃林是村民心中的“定盘星”。从红五军驻地旧址权属调解到带领村民清渠修路,他总说:“组里能解决的事不给村里添负担。”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年复一年俯身为民的身影,连空缺的村民组长工作他也一肩挑起,用行动诠释“离任不离心”的党员本色。
青丝白发皆为民
——天和村吴胖林的“不老松”精神
72岁的老支书吴胖林党龄54年。洪灾后,他顶着酷暑,第一时间组织村民清理淤泥、修复道路,义务投工投劳十余天。“离岗不离党”是他的座右铭,从灾后重建到河堤修复,这位“不老松”始终冲在最前线,用半世纪党龄演绎“退休不褪色”的动人篇章。
“红马甲”一生守护
——义字村徐素娥的24年赤诚
62岁的徐素娥扎根基层24年,从疫情防控到洪灾重建,她总是冲锋在前。2020年,她带头值守卡点,为隔离村民跑腿代购;2024年洪灾中,她挨家挨户排查隐患,安抚村民:“只要人在,家园一定能重建!”24年基层岁月,她像一棵扎根乡土的老树,用满头银发换来了群众“有困难找素娥”的信任。那件褪色的“红马甲”,成了群众心中最温暖的旗帜。
古稀之年的“扛旗人”
——德字村徐并南的“重建日记”
69岁的徐并南在洪水退去后,拖着年迈之躯挨家挨户动员村民重建。烈日下,他带头搬运沙石、修复河堤,干得比年轻人还猛,累极了就靠在堤坝歇口气,村民劝他休息,他却说:“党员多流一滴汗,群众少受一份难。”在他的感召下,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重建队伍,他的背影,也成了灾后重建中最动人的风景。
“303人的生命摆渡人”
——芭蕉村徐潇湘的洪浪逆行
洪水肆虐时,芭蕉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潇湘驾车冲进激流,连续奋战十余小时转移303名群众。嗓子喊哑、双腿泡肿仍坚持协调物资安置灾民。这位“80后”党员干部用“零伤亡”的答卷证明:新时代的青春,在党和人民最需要处绽放光芒。
平凡微光,汇聚星河
从罗友兵家灶台升腾的热气,到徐潇湘救援车上未干的水痕;从何跃林调解时磨破的鞋底,到吴胖林清淤时佝偻的背影……六名党员如同六盏明灯,照亮了党群连心路,更凝聚起“党员就在身边”的信任力量。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——“这是我该做的”,和最坚实的行动,让“共产党员”四个字在群众心中重若千钧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这样的“好党员”正是共产党人精神底色最生动的诠释——初心如磐,使命在肩,人民至上。
责编:曾雨柔
来源:童市镇党政办
下载APP
分享到